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 连续暴击-《重启激荡年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果不其然,郭孔晖以为自己听错了,抑制不住内心的震惊,问道:“吴主任,远景研究中心有10000多名员工?”

    吴溪面不改色地点点头,做了个请的手势,道:“郭教授,我们先进去吧。哦,对了,这是您的通行证。”

    说着,吴溪递给郭孔晖一张红色通行证,这是研究中心权限等级最高的通行证,凭借此证可以自由进出任何实验室。

    傅松和何佳也各自拿到了一张同样颜色的临时通行证,挂在脖子上,排着队通过安检,进入了研究中心大门。

    “郭教授,这边请。”吴溪在前面引路,来到一辆白色接驳车前。

    考虑到郭孔晖上岁数了,她特意安排了一辆接驳车。

    郭孔晖哑然道:“研究中心还有观光车?”

    吴溪笑道:“叫观光车也行,不过平时这车都是代步用的。”

    郭孔晖惊讶道:“研究中心到底多大?还需要汽车代步?”

    吴溪介绍道:“南北差不多3公里,东西最宽处1.5公里,最窄处800米,占地正好5000亩。”

    郭孔晖咂舌不已:“都赶得上三个一汽大众的厂区大小了。”

    吴溪道:“5000亩总共分三期建设工程,今年6月份,一期工程全部完工,占地2000亩,地上建筑面积40万平米,地下建筑面积30万平米,容积率比较低,只有0.3出头。”

    “绿化搞得很好,非常漂亮!”郭孔晖环顾四周,只见绿树成荫,用的都是移栽树,光这些树就得花不少钱,“吴主任,傅先生,我想亲自走一走。”

    傅松从善如流道:“没问题,走走更健康嘛。”

    吴溪一边走一边介绍道:“郭教授,目前研究中心拥有3000多名研究人员,其中8成以上是来自前苏联各加盟国的前苏东专家。”

    郭孔晖露出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:“这么多前苏联的专家?”

    傅松一脸郁闷:“唉,还有不少人被上面截胡了,可把我给心疼坏了。”

    其实他也就是嘴上抱怨两句,那些被截胡的,大多是军工、核物理、核工业领域的专家,这些人他留着也用不上,更不敢用,还不如拿来当人情。

    他旗下的产业在内地之所以发展得如此顺利,没人敢打他的主意,跟他这些年的“无私”奉献密不可分。

    否则,他一个毫无背景的泥腿子,还不得被人吃得骨头渣子都不剩?

    就说沐汽集团吧,若不是高永超帮忙,根本不可能拿到生产乘用车的牌照。

    而高永超为什么屁颠屁颠地帮这个忙,还不是因为他们从傅松手里拿到的好处实在太多,不表示一下实在良心不安。

    别的不说,单单那三架伊尔76运输机,就足以让高永超感恩戴德了。

    郭孔晖被傅松“凡尔赛”似的言辞整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,3000名研究人员你特么的还嫌少?

    一汽才多少研发人员?

    人比人得死啊!

    吴溪继续介绍:“目前,我们研究中心拥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名,前苏联国家科学院院士8名,还有将近100名前苏联国家科学院学部、地区分院、科学中心的学科带头人。

    教授、副教授、研究员、副研究员、高级工程师,有2000名,还有几百名高级技术工人。”

    此外,从去年开始,研究中心还从国内招聘了将近500名各学科的研究人员。””

    郭孔晖感觉自己的心脏再一次被暴击,他来之前听郭凡声介绍过远景研究中心的概况,倒是知道研究中心有巴洛夫院士这座大神坐镇,但郭凡声却不清楚研究中心的详情。

    此时听吴溪说研究中心居然还有8位前苏联国家科学院院士,以及100名学科带头人,他羡慕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。

    普通老百姓或许对诺贝奖和院士顶礼膜拜,可他不是普通老百姓,在他看来,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和院士的头衔固然值得尊敬,但他却知道那100名学科带头人才是研究中心最宝贵的财富!

    巴洛夫院士今年快80岁了,那8位院士估计也差不多这个岁数,都已经过了最佳的科研年纪,无论体力还是精力,远远不能跟年轻人相比。

    他们存在的最大价值,就是他们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眼光,能让后辈们少走一些弯路。
    第(2/3)页